有一些人相信「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所造的」,另一些人則相信「人不過只是在演化裡偶然產生的動物」。有一些人認為人與動物並沒有本質上的差異而只有程度上的差異,另一些人則認為人與動物之間存在著無法跨越的鴻溝。
面對這個看似是普通常識、但回答起來卻不見得有那麼容易的問題,日本研究靈長類動物的權威學者松澤哲郎教授,想要以他數十年來觀察人、與那在演化親緣關係上被認為最接近人的黑猩猩的成果來提供人們一個答案。
本學期的方濟與狼讀書會,即要以松澤哲郎教授的《想像的力量:心智、語言、情感,解開「人」的祕密》為讀本,讓我們一起來思考與討論這個關乎每個「人」的問題,以及這問題的答案所帶來的廣泛影響,歡迎對「人」有興趣的人一同參與。
主辦單位:
聖方濟生態神學與環境倫理研究室
時間:
週三傍晚6點15分
地點:
方濟樓426室
讀本:
松澤哲郎,2013,《想像的力量:心智、語言、情感,解開「人」的祕密》,梁世英譯,台北:經濟新潮社
主辦單位:
聖方濟生態神學與環境倫理研究室
時間:
週三傍晚6點15分
地點:
方濟樓426室
讀本:
松澤哲郎,2013,《想像的力量:心智、語言、情感,解開「人」的祕密》,梁世英譯,台北:經濟新潮社
《想像的力量》所要探討的「人」與「黑猩猩」的差異,在某個意義上可以視為探討「人」與「動物」的差異的一種代表。這樣,閱讀《想像的力量》的意義就不僅僅只是在增加讀者對於黑猩猩的認識而已,它還涉及到「人與動物有什麼不同」的這個大問題。
回覆刪除如果人與動物「沒有」什麼不同,那麼為什麼人可以吃動物,但卻不可以吃人呢?為什麼吃人會遭受到嚴厲的懲罰,但吃雞排卻不會呢?
另一個問題是,如果人與動物「沒有」什麼不同,那麼為什麼人不能按照動物的生活法則來行?為什麼有時候人做出好像動物那樣的行為(以強欺弱、以自身的生存和慾望為行動上的最優先指引),我們卻要譴責他?
昨天讀書會所介紹的另一本書《我的猩猩寶貝》,其中就有一種很大的企圖,作者想要把黑猩猩講得好像跟人其實沒有什麼根本上的差異。但《想像的力量》則不然,作者雖然認為從基因的角度來看,人與黑猩猩看似是同一種生物,但他卻要試著指出這兩者之間的差異。
而到底人是什麼?人與黑猩猩、人與動物存在著什麼樣的同與不同?我們要如何思考「何謂人」的問題?這都是我們在本學期讀書會裡要繼續探討的話題。
以此段引文為例提出自己的疑問,希望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
回覆刪除「把人類和人類以外的的動物做比較,以追溯人類心理演化起源……。正如同人類的身體是演化的產物,人的心智,同時也是演化的產物。……透過深入瞭解黑猩猩這個『人類的演化近親』,我們可以對照出人類心智的哪個部分特別不一樣,能因此得以窺見教育、親子關係或社會的演化起源……。……其焦點在於『心智』、『語言』和『情感』」(p38)。
1.為什麼要把「人類和人類以外的動物做比較」呢?為何不是黑猩猩與黑猩猩以外,或任何A與非A物種的比較呢?
2.為何是「追溯」(而不是直接認識、實驗或證明)「人類心理」的起源呢?
3.「身體」是具體可見的,而「心智」是不可見甚至難以表述清楚的,為何要以理解可見身體之演化來理解不可見的心智呢?然後,不加懷疑地(…誰有懷疑嗎?)以此為基礎來認識「教育、親子關係或社會的起源」呢?
4.最後,不加懷疑地,說可以理解人的「心智」、「語言」及「情感」;也因此,「人之所以為人」不再是什麼難題了,因為不過是在演化上與黑猩猩只有1.2%差異的人科物種。
謝謝Jung Hsiao主持與陳助教佈置的用心。
回覆刪除大家要多說話多分享喔,不要辜負他們的付出了!
我覺得就算我們沒辦法證明心智的起源或者沒辦法眼見為憑心智的具體形象,不過,不可見的心智,卻可藉由可見之身來顯示我們個人獨特的心智。我們可以思想自己的思想、意識自己的意識、懷疑自己的懷疑,並透過身體行為(像是言說、書寫)來表達經過自我反省後的認知而進一步地改善。而作者把心智約成只是演化的產物,卻忽略了心智是如何實現人類生命背後的意義,甚至也會把生命意義當作是演化的產物,如此一來,那為何人要遵守道德呢?
回覆刪除除此之外,動物會成為自然想要的樣子,而人類除了會成為自然想要的樣子,還會成為文化想要成為的樣子,所以人類會有不同的風俗、意識型態、制度、文字符號與物質的發明等等。文化對人類具有深刻的意義,所以我認為黑猩猩之間取食的差異無法如同作者所說的是”文化”上的差異,而是”行為”上的差異。
小女不才,哲學思想不深刻,因此需要大家幫助。不過,晚學樂於分享。
沒有不才喔,可惜這裡沒有辦法按「讚」~~
刪除4月11日讀書會分享:
回覆刪除現代人在區別「人」與「非人動物」上存在著許多的困難,其中之一是因為我們未曾、或很少體驗到專屬於人的豐富精神生活的那一面。相反的,最令我們熟悉的人的表現,卻常常是人與動物表面上看似共通的那一面:吃喝拉撒睡,以及種種情慾。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當然很容易就把人與非人動物視為同等,並不覺得兩者有什麼樣的、巨大的差異。
但事實上,我們若要在「人與非人動物究竟有沒有本質上的差異」的問題上做判斷,我們常常得先提昇自己對人類獨特精神生活的視野與品味,否則我們就很容易像誤以為棒球只是用木棍擊球的無聊遊戲那樣,誤以為人的飲食「只是」為了填飽肚子,人的衣著「只是」為了取暖與在交配上取得優勢,人的建築「只是」為了安全與遮蔽,人的教育「只是」為了增加後代的生存競爭能力,人的藝術活動「只是」為了緩解生存競爭的壓力(我知道這解釋頗牽強,不過請問你要怎麼從演化論解釋人的藝術活動?)......。
當我還是個大學生的時候,除了繪畫之外,其實對生活裡的許多事物都很遲鈍,例如:我喜歡便宜大碗的食物和「吃到飽」的餐廳──反正吃就只是為了吃飽;我對暗暗的咖啡店沒有感覺,並且覺得那些特別去咖啡店喝咖啡的人都只是想假裝文藝青年;我不覺得讀書是什麼高級活動,反正也很少念書;穿衣服主要不會覺得冷就好......。我覺得這樣的生活並沒有什麼問題,甚至還頗自得其樂的。
但慢慢地才發現,原來人的生活裡有很多東西是很「講究」的,而這講究不是為了炫富,也不是盲從流行,而是它確實有其道理、有其價值。這就好像你開始看懂了世界盃足球賽的精采細膩、世界各足球強國的獨特風格,你就會開始期待四年後的比賽那樣。「講究」的生活常常是難以回頭的,人的獨特精神生活裡有太多值得你去體驗、去挖掘的事物。
喝到有水果香氣的咖啡、看艱澀的書看到感動流淚、偶爾想要畫一張畫或寫一首詩、對一部經典電影品味再三、希望佈置一個有品質的居住空間(不知道這點的人請去逛逛IKEA當做入門)、希望能夠出國旅遊但不只是為了看自然美景而更渴望見識不同文化、開始想要學習怎樣去愛一個人、願意花很多的時間思考生命的意義以及檢視自己的生命......。
如果我們逐漸地浸潤在這種獨特精神生活裡,我認為,我們會更有力量來對「人與非人動物究竟有沒有本質上的差異」下判斷。
4月26日分享:
回覆刪除松澤哲郎在他對黑猩猩如何進行學習的研究裡發現,人在教導時會給予「認可」,也就是肯定、稱讚,但黑猩猩不會。他認為這「真的是人類才有的特徵」。並且他補充說:「人類的小孩子有很強烈的『希望獲得認可』的慾望,這是與黑猩猩非常大的不同」(pp.216)。
但是松澤哲郎並沒有進一步探究這個現象背後的意義。
首先,肯定、稱讚都涉及到對一件事情的對錯、價值判斷。一個小孩若去拉放著熱湯的桌子上墊著的桌巾,我們不可能稱讚他「已經會抓東西了啊」。因為我們知道那有危險、那是錯的。這種對於對錯、價值的判斷,是普遍地存在人的活動裡的。但英國哲學家Roger Scruton卻要指出,這種對錯、價值的判斷在非人的動物身上卻是缺乏的。「非人的動物之間」沒有譴責、也沒有像人這樣的稱讚;也因此沒有揮之不去的懊悔自責、也沒有獲得肯定的那種深層的滿足──相反地也沒有不受肯定的那種深層的失落。
人就算吃飽喝足了,就算也有親人朋友陪伴,卻仍舊可能會有那種不受肯定的深層的失落。會說「生活好沒意義啊」所以選擇自殺的人未必是在物質條件上活不下去的人。人的心裡面好像有一個洞,這個洞需要以「被肯定」來填補,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東西可以滿足他。
人們有非常多的行為都在反應對「被肯定」這件事這尋求:希望考試拿高分、賺大錢、追逐潮流裝扮外表、頻繁更新3C產品......。這些事情與維持生命都沒有什麼關係,但失去了它卻常常會讓人覺得活不下去。為什麼人會如此特別呢?
4月25日分享:
回覆刪除昨天的讀書會談到日本人或許要引以自豪的自然神祇崇拜傳統,而宮崎駿那被認為是蘊含著保護大自然意義的一系列動畫,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建立在這樣的傳統之上的。
不過,或許Francis Schaeffer對於泛神論的批判一樣可以放在自然神祇崇拜上:「那些提出泛神論答案的人忽略了這個事實──泛神論並沒有如所預期地將自然提升到人的高度,它反倒必然把人與自然都推向泥淖裡。沒有區分,……泛神論留給我們Sade侯爵的格言:在道德裡,『存在即是合理』」(《Pollution and the Death of Man》. pp.35)
如果自然物可以是神,為什麼同為自然物的人不也可以是神呢?但是,當一切自然物與人都是神之後,是神與不是神還有什麼差別嗎?「沒有區分」是這種想法的一個惡果,因為沒有區分,所以大家就各憑本事吧,既然各憑本事,就無所謂尊敬與崇拜了......。就算有,那也只是一種利用的關係,並且在形式上常常是以交易的方式表現。
許願、還願;向比較靈驗的祈求,曾經靈驗但之後不靈驗的就不再理會......這種利用與交易的情況,其實是非常常見的。
5月11日分享:
回覆刪除本學期的讀書會藉著持續地閱讀《想像的力量》這本書,要與作者一同來思考「究竟『人』是什麼」的問題。這個思考過程是漫長的,但卻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看待別人,都脫離不了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如果人「只是」動物,並且都服膺於相同的生存競爭原則,強者為王,看誰拳頭大,那麼政府施政向著財團傾斜,法律的執行可如月亮陰晴圓缺變化,一個國家可以濫用武器攻擊他國的平民並致其死亡......,這些事情還有什麼令人驚訝的地方嗎?
好,那如果我們要說人「不只是」動物,那人究竟是什麼呢?
若我們仔細地思考,我們會發現這可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關鍵的問題通常都不容易解答,但解答的過程一定充滿了價值。如果我們認為這個世界應當要有所改變,至少我們可以不吝嗇地先把自己的頭腦貢獻出來,因為人類歷史明明地告訴我們,世界的變革是從思想的變革起始的。
5月15日分享:
回覆刪除人是被夾在生與死之間並尋求著意義的存有。他既無法決定自己的出生,他也無法阻止自己一去不返地邁向死亡。然而,他無可避免地想要在這樣的處境裡尋求自己生命的意義,但死亡卻讓他的尋求顯得荒謬。
人就是這樣一種悲劇性的存有,沒有其他動物會像人這樣,對意義感到飢渴,但卻被死亡阻絕出路。大部份的人遍尋不著真正的答案,所以只好擁抱那些充滿瑕疵的答案,這些答案甚至連他們自己的理性都是通不過的,但他們卻甘願自我欺騙,試圖欺哄自己說自己的生命可以很有意義。
正因為是欺騙,所以隨之而來的一切口號呼籲都是不可靠的,他其實無法勸說別人與自己一定要過什麼樣正直良善的人生,因為他找不到說服的理由。他其實最終只能嘗試歸入到動物那樣的生命基調裡,把一切醜陋的競爭和淘汰給合理化,用自然世界的運作規則來說服自己為甚麼這個世界如此難熬。
當較有自覺的人們爭相為這世界尋找出路時,他們卻不問這個世界何以如此教人絕望。其實問題是出在我們自己,但我們不想討論這個問題,我們不相信我們就是問題的源頭,我們也不相信有人能夠教導我們什麼。事實上,我們比較想要自己做自己生命的主宰,自己來解決自己的問題。但其實任何聰明理性的人都知道,一個病人診斷不出自己的病,更不用說能夠救自己了。
讀書會最後一場,結束的很「悲劇」,有點悵然若失,頓時說不出話。
回覆刪除沒錯,人會尋求意義,且似乎會無限制地尋求意義的滿足,然而人又一定會死,使意義之追求終止。
無論結果如何,多少利益、公不公平、善惡是否終有報……,死亡終結你一切。
然後呢?你若真以為此,你不痛苦或絕望嗎?
然後呢?還是,你並不認同呢?
或者,其實你默許只是不知為何地無力無感呢?然後繼續像一隻動物過眼前的生活,不同的只是偶爾會感嘆、偶爾會惆悵、長時間地無力無感……
我想用一段文字,來做為這種處境的回應:
刪除大部分的人難免會認為「相信上帝」是件荒謬的事。他們認為,會去相信上帝的人,大概是眾人之中心靈較為空虛的人。這樣,去念念《聖經》、唱唱詩歌、與其他基督徒一起講講話,這大概不過就是另一種團體心理治療的方式。比起這些基督徒,他們認為自己是比較能夠掌握自己的生命的。但這種高張的自信常常與他們對生命問題的理解程度成反比。意思是說,對生命問題理解得越少的人,他們通常越是自我感覺良好。
能夠幫助這些人維持自信的一種方法,就是模糊死亡的威脅。我們會發現,通常這些人若不是對死亡有一種非常膚淺的理解,不然就是以為死亡仍是遠在天邊的事情。他們會把死亡給美好地想像成一切痛苦與責任的結束,但卻從未意識到死亡對一切意義的取消。
他們會因為電腦當機導致努力了半天的檔案徹底消失而吼叫,他們會對此吶喊「一切都白費了!」。但他們卻沒有意識到死亡對我們的生命所做的是相同的事情;他們看待死亡是那麼樣地灑脫,但卻對一個檔案的消失如此氣憤懊惱。
死亡取消了一切我們在意的、認真面對的、深愛的事物。有些人為了要與此對抗,所以他們現在就過著不去在意的、不認真面對的、不去愛什麼的生活。但他們其實並沒有因此而超越死亡,只不過是提早去過死人般的生活罷了。他們看似活著,但其實是死的。
人能夠回答死亡為我們生命所帶來的荒謬與無意義感嗎?如果人都會死,我們為什麼還要在意什麼呢?為什麼還要認真面對什麼呢?為什麼還要有什麼夢想?為什麼還要去愛呢?《聖經》就是要回應這個對我們的生命來說至關重要的問題,並給出一個可信又可靠的解答,而基督徒就是願意努力去尋求這解答的人。這樣,究竟是努力地去尋求解答的人比較荒謬,還是唾棄這些人的人比較荒謬呢?然而,十分奇特的是,你會發現,人竟然會為了反對一個他嘴巴上說他根本不相信其存在的上帝,寧願做個荒謬的人。
hi~蕭大德、大家、好久不見~很開心看到這麼精彩的部落格討論區!!品潔
回覆刪除品潔
回覆刪除多年不見
平安嗎
柯志明
〝每個人都享有婚姻自由的權利,也不意味著這個人可以任意結婚〞說的是,犯法的就不行~但「同志結婚」跟「任意結婚」是一樣的嗎?他們並不是要爭取任意結婚,他們只是想要跟相愛的人結婚,但是他們卻連結婚的的自由權利都被剝奪,請問他們到底是犯了哪一條法?上帝的愛是公平無私(雖然我跟上帝一點都不熟,但是我願意相信祂是這樣的),如果上帝能夠剝奪一對相愛的人結婚的權利,請問祂的愛去哪裡了?愛不分國界、不分種族、不分性別,口口聲聲說同志當然享有基本人權的你,卻想剝奪他們結婚的基本人權,不是心口不一嗎?相愛的人到底錯在哪裡?
回覆刪除〝唯獨異性婚姻有自然形成家庭的能力〞「家庭」的意義能否請您先說說!現在許多問題家庭哪一個不是異性婚姻組成的?請您查詢youtube這段影片《同性伴侶家庭子女勇出聲》(由同志教養出的孩子)或許您能對家庭中重要的“功能”的有不同的想法~
你所說的話、所質疑的問題基本上是根據你的情緒跟偏見,科老師對上帝的愛的闡述很清楚,你沒有仔細讀過他所寫的文章,或者讀的時候一直用自己的偏見去反對,不細細去讀懂文章所說明的立場與價值,如此,再多人跟你解釋家庭的意義都沒有用。
刪除有關上述,可參考柯老師所寫:http://www.ttcs.org.tw/~church/26.1/04.htm
鄭登聯